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医疗领域的加速智能化,医疗机器人正成为不容忽视的一股新力量。“达芬奇”手术机器人的出现,让患者看到了更多的希望,同时也为机器人迈进医疗行业创造了一个好的开端。未来,随着医疗机器人越发普及,其或将对部分医务岗位造成一定冲击,但是想要完全的取代医生恐言之过早。
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,医疗机器人已经逐渐走入人们的现实生活。继互联网医疗之后,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了医疗健康产业的新热点。去年3月,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花2000万元的大价钱引进国际最先进的微创手术平台——达芬奇手术机器人(简称“达芬奇”)。一年多来,机器人辅助医生,已完成了300多台复杂手术。
达芬奇手术机器人,更准确地说叫达芬奇机器人辅助外科手术系统,由三部分组成:外科医生控制台、三维高清成像系统和配有四条机械臂的手术系统。相比传统的腹腔镜有很多优势:其一,视野更好,它具有放大15倍的三维成像系统;其二,机械臂高度灵活,七个关节可以旋转540度,能够模拟人手和手腕的动作,医生操作起来非常方便,可以在腹腔内进行精细的操作。尤其在缝合上,能够进行超精细缝合。
据达芬奇机器人展区工作人员介绍,医疗机器人是医生“手”和“眼”的延伸,原来切口需30厘米的手术现在只需几厘米,切口小、下刀准的微创手术能减少手术风险。医疗机器人还可以减轻手术对外科医生的体力消耗,提高手术效率与稳定性。
机器人在现代医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,其功能与地位的讨论也逐渐兴起,有不少人认为医疗机器人将会取代医生,影响到医务人员的就业。
采用“达芬奇”进行手术,一般来说,花费比一般手术贵3万元,对于普通家庭来说,想要用到如此高科技手术,费用是一大难题;另外,机器人手术系统是一种先进的微创手术平台,高难度手术的完成仍然需要主刀医生具有丰富的开腹手术、腹腔镜手术经验,没有一定的积累是不行的。因此,如何降低病人手术费用和医生使用门槛,也是研制和使用手术机器人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。
有专家预测,除手术机器人外,未来具备人工智能的医疗系统还可以汇总海量病历并进行综合分析,这将进一步丰富医生的临床知识、辅助医生做出诊断。
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人工智能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,引发了市场对包括医疗领域在内人工智能应用的极大热情。人工智能+医疗,究竟会带来什么变化?目前来看,在“真刀实枪”的手术领域,机器人展现出一定的前景。但这并不意味着做手术可以完全交给“达芬奇”,因为它现在只有人工,没有智能。
也许在将来,随着机器人在外科手术和其他医疗程序中越来越常见,机器人技术也不断获得升级、优化,但是机器人终究只是机器人,其无法代替人类去完成所有决策及判断。